春日太行,山花烂漫,层林染翠。站在红旗渠青年洞前,但见一渠碧水穿山越涧,60载光阴仿佛凝结在崖壁上深深浅浅的凿痕里。当年修渠带头人杨贵老书记那句“既让高山低头,又叫(让)河水让路”的豪言,仍在山谷间回响。
60年渠水奔腾、60年精神传承、60年改革发展,在林州的一次次跨越蝶变中,红旗渠精神始终绽放着耀眼的时代光芒。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红旗渠视察,对红旗渠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将红旗渠精神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更点燃了百万群众的奋斗激情。
山碑无言 山城焕彩
红旗渠沿线,石壁上“山碑”石刻无言,渠岸上“山魂”碑刻遒劲,杏花桃花争芳吐艳,丽人伴碧水。
“年轻人啊,照片中这个领奖状的就是我!”3月20日,在红旗渠纪念馆外,77岁的红旗渠特等劳模张买江指着一位青年学生手捧的红旗渠画册,倾情讲述着当年建设红旗渠的故事。学生和游客不断围拢过来,老人声音哽咽:“修渠最困难的时候一天就6两粮,我们修渠人饿着肚子抡锤打钎,却干劲冲天,气壮山河……”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红旗渠畔上演。林州人把“吃苦饭”做成“教育餐”:在石板岩的“中国画谷”写生基地,美术生用画笔丈量太行脊梁;在红旗渠精神营地,青少年学生们跟着红旗渠建设者练习推小推车,背着仿真炸药箱攀爬“创业天梯”;就连红旗渠水电站的“创业课堂”,老石匠也会抄起闲置多年的钢钎,教娃娃们辨认花岗岩纹路。
“要让红旗渠精神可触可感。”红旗渠干部学院青年教师李媛,随身带着个手提包,里面装着红旗渠老照片、采访本和太行山岩标本。她主创的“行走的思政课”,带着学员在乡村走访修渠人、在渠岸算土方、在豫晋冀三省交界地带学党史。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已大有改善,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青年人同样需要肩负起责任与使命,为梦想和未来而奋斗?!崩铈录岫ǖ厮担峒绦埠煤炱烨适?,修建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
林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田元飞介绍,从2020年开始,林州市每年接待红旗渠精神研学学员和学生200余万人次,累计接待1000余万人次。202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96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7.6亿元,分别增长10.1%、12.9%;林州市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外来的游客看到的不仅是“人工天河”的雄姿,更有天河水浇灌出的美好幸福生活。
锤钎声远 产业蝶变
远去了修渠时的锤钎回响,却淬炼出精神引领,激活了精神动能,打造出了高质量发展引擎。
在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超薄电子玻纤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翱萍即葱率且旃庠缎虏姆⒄沟牡谝欢??!闭馐嵌鲁だ钪疚暗木橹?。
这家由第二代修渠人和第三代修渠人合力创办的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注入动力,追赶电子纱、电子布生产的世界先进水平,解决了国内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引领电子新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用10年时间做强了电子新材料产业。
与光远新材相邻的是林州致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逾古稀的企业创建者李广元每天兢兢业业地坚守一线,与团队一起奋斗。建设世界高端品牌,对标世界先进水平,是他们的目标。近年,企业先后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河南省瞪羚企业等称号。
30多年,从一片“不毛之地”到三省交界的重要对外窗口,从一个“三镇交界”的农村区域到“三业竞发”的经济引领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艰难摸索中前行,在“二次创业”中涅槃,在而立之年再奏高质量发展的铿锵之音。
2024年,红旗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3亿元,增速24.5%,在全国229家国家级经开区中综合排名第43位、中部地区第8名。
“让红旗渠精神在科技领域大放异彩!”这是工业战线奋斗者的豪情。
林州市发改委主任郝军学说得实在:“红旗渠精神不仅仅是纪念馆里展示的锤头、钢钎,更是现代化生产线上的精密机床和智能机器人,是谋求高质量发展中的产业升级蝶变?!?/span>
薪火相传 青春作答
“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年轻一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红旗渠畔续写着新的奋斗篇章。
夜幕降临,在林州市游客服务中心,《太行·红日》实景演出彩排拉开帷幕,演绎着当年战太行筑天河的壮举,传递着光影与历史的震撼交融。
红旗渠纪念馆中的3D光影秀《渠月同辉》准时开演。当全息影像中的任羊成悬空除险时,观众席爆发出惊呼。几位青年技术人员紧盯控制台:“我们用算法还原了1960年的星图,让修渠那夜的月光照进现实?!?/span>
太行演艺小镇、献礼60周年红旗渠景区提升项目、每年100余款文创单品开发等项目同步推进,推动“天河开物”品牌走向全国。创客无人机、3D打印课程点亮青少年科技梦想,红旗渠精神正以研学、红培、文创等多元形态,融入新时代的肌理。
这是红旗渠集团的青年创业者团队书写的新篇章。正如当年红旗渠建设者以“连环炮”爆破法攻克绝壁,今日青年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用“数智化”重构文旅体验,在文旅融合转型中开辟新赛道。
在姚村镇下里街村,返乡大学生侯明浩被群众推选为村干部,在服务群众中砥砺初心;在石板岩镇贤麻沟村,女青年陈晓丽毅然放弃自己风生水起的生意,回到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照顾留守老人,发展乡村旅游;在桂林镇,90后女大学生王琳清用抖音推介家乡的小米,带动了当地的土特产销售;太行山深处,因交通闭塞木秋泉村整体搬迁,人去村空的原村址却被多名青年创业者看上,他们组团驻扎在这里从事生态养殖。
“青年创业之家”,这是林州青年人对林州863科技园的称呼。这里现有注册入驻企业5100余家,税收从2018年的550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3.96个亿,增长了72倍。林州863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栋豪同2000多名青年创业者共同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爷爷辈修渠用铁锤,父辈闯世界用瓦刀,到我这儿变成互联网和物联网了?!痹诹种?63科技园,青年创业者郭少华展示着自己服务乡村振兴的照片讲述着电商创业故事。他的日记本扉页上写着醒目的八个大字:“渠水奔流,创新不息。”
长渠如歌 再谱新章
行走林州,总被这样的细节打动:龙头山公园里立着红旗渠浮雕,道路旁的景观灯透射出红旗渠图案,晨练的市民禁不住高唱“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调子亮一亮歌喉,就连婚礼上新郎都要和新娘共凿“同心石”。
60年来,红旗渠共引水130亿余立方米,滋润着山城林州。60年来,红旗渠精神化作山城血脉,催生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迎接红旗渠通水60周年之际,穿越林州的沿太行高速公路安阳段竣工通车。像当年迎接红旗渠通水一样,林州人民又一次沸腾了,太行山的每一个细胞都欢快地生长着,每一个毛孔都快活地翕张着。
沿太行高速公路开通,与此前诞生的一个又一个交通建设奇迹,共同为山城林州的行路难历史画上了休止符。
2006年10月,全长52公里的安林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
2012年11月,林长高速公路林州段建成通车。
2014年年底,跨晋豫鲁三省的晋豫鲁铁路全线竣工通车,从此林州连通了全国铁路交通大动脉。
2022年12月,穿越林州南部的鹤辉高速公路正式通车。
2023年1月,郑州至林州的红旗渠号旅客列车开通运行,林州告别了不通客运列车的历史。
自此,太行山的千古屏障被打破,开启一座城的明天,照亮一群人的梦想。
渠水汤汤,青山巍巍。当无人机掠过太行天路,镜头里尽是生机:光伏板在坡地上泛着蓝光,连翘花为太行山报春,写生少年的画板上,红旗渠水与5G基站共构新景。正如林州市委书记孙建铎所言:“红旗渠精神永在,红旗渠精神是永不过时的‘源代码’。每一代人都要开出自己的渠,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是让精神之渠永葆青春!”
此刻,青年洞前的翠柏又添新绿。60年前那簇在绝壁上点燃的精神火把,正照亮新时代的太行之巅。(刘剑昆)